“1947年6月的深夜,薄一波摇着头对小声嘀咕:‘咱们只有区区几万人,你真想把阎锡山的老窝全掀了?’”这段对话发生在长治郊外的一座石窑里,外头虫声杂沓。谁也没料到,眼前这支大多是新兵、混编自地方武装的队伍盈亚配资,很快就要改变华北战局。
徐向前阔别前线七年,回到太行时已是两鬓花白。军中兄弟看的是老徐的身体,中央看的是他历来“以弱击强”的手段。刘伯承、邓小平率主力渡河南下,他却留守晋冀鲁豫,表面是补给、练兵;其实,他心里揣着一张更大的地图——山西全境。
彼时华北形势颇为尴尬。在太原经营三十年,十三万正规军加层层碉堡成了蒋介石眼中最后的华北支点。按中央原先的节奏,解放山西至少要到东北、华东全部稳住以后再动手。可徐向前看准了阎军补给线细而长,一旦让对方“抢粮囤粮”成功,后果不堪设想。于是,他把六万人的番号折腾出八纵、独立旅、工兵团,边拉练边打小仗,一面支援刘邓,一面悄悄磨刀。
首战运城。第一次围而未克,胡宗南的援军从潼关杀来,徐向前被迫撤围,他把责任揽下:“第一炮没打响,兵心就散。”两个多月后,大雪封路,他联合王震再啃运城,主攻部队爆破三米厚城墙盈亚配资,夜巷战结束时,运城守敌一万余人尽数覆没。六万子弟吃尽冰雪,却学会了围城、打援、爆破的全套套路。
运城刚摆平,晋南只剩临汾孤城。阎锡山把临汾号称“铜墙铁壁”,城墙厚十米、壕沟宽八米。前线一度动摇,徐向前拍桌子:头发白了也要拿下来!朱德来电撑腰:“后方全力保障,临汾不可丢。”坑道、爆破、暗夜强攻,72天血战,梁培璜被俘,晋南遂告清净。徐向前给三个字:伤亡大、胜利大、锻炼大。
临汾之后,真正的硬骨头是晋中平原。那儿是阎军的粮仓,三个月若抢足粮,他能再撑一年。徐向前盘算得细:阎锡山要养十三万兵,一个月少说六百万斤粮,不把晋中抢在手里就没得吃。于是,他硬生生在盛夏里让八纵、七纵日行百里,从敌人背后抄到平遥、祁县之间。王新亭打电话求歇两天,他只回一句:“走不动就爬。”
敌九个团炮火、飞机一起上,刘忠、萧文玖咬牙死守铁路,阎军突围失败被迫留在榆次开阔地。合围炮声一响,一个月里歼敌十万盈亚配资,其中正规军七万。毛主席贺电:向前、士第仅用一月即获如此战绩,山西大局已定。
然而太原仍在。东山四要塞是城门钥匙,徐向前先端这里。牛驼寨、小窑山打到最后一小时,他下令:“夺不下就别回头见我。”8500人的代价换来东山要塞,一条通往太原的斜坡彻底撕开。中央随后指示:停火,政治攻势,等东野打平津后再总攻。
停火期成了攻心战。阎锡山修碉堡、抓壮丁,徐向前围点打援、劝降并行。肋膜炎此刻把他拖垮,周恩来派两名主任医师前线“抓人”,老徐只肯退到榆次村口的土炕养病,他说:“我不在,兄弟们手脚就慢。”
1949年4月,阎锡山悄悄飞南京。平津硝烟散尽,19、20兵团和炮一师陆续压到太原外围。徐向前自知体力撑不住,主动请彭德怀代行总攻指挥。5月解放太原,全歼13.8万守敌。至此,两年内华北一兵团累计歼敌30万,山西地图连成红色。薄一波回忆当年石窑夜话,只有一句:“徐帅那口气,当时真没几个人敢信。”
王宏坤上将晚年受访时评价:“以弱击强的打法很多人会,但从零凑兵、边练边打,还能连拔强敌数省,徐帅是唯一。”山西三部曲——运城、临汾、晋中,再加太原收官,徐向前用六万人硬生生撬开了阎锡山的铁门闩,也为自己的军事履历写下最厚重的一页。不得不说,真正决定胜负的,有时不是兵力,而是那个敢把账算到敌人肚子里的统帅。
创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